地质工作者们是一个朴实谦逊的群体,他们远离繁华都市,居深山、走旷野,把“为国找矿立功”作为毕生的信念。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的浩德成,主要从事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及生态修复、科技创新等工作。
从1987年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浩德成就时刻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使命,在平凡岗位上奉献青春。他曾获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等地质找矿成果奖5次、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规划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
初心如磐,征程万里的找矿使命
“身为地质人,为国家多找矿、找大矿、找富矿,是我们不变的初心。”浩德成始终心怀大我、至诚报国,步履不歇、勇往直前地把个人事业紧密融入到现代化强国建设中。
他不畏山高水深路远,足迹遍布陇原的山山水水,先后提交成县小厂坝铅锌矿(900米标高以下)资源接替勘查、肃北县石洞沟银多金属矿等大中型矿床5处,以及武都区金坑子金矿、西和县乱石山金矿等小型矿床(点)10多个,特别是徽县洛坝铅锌矿外围普查、成县厂坝铅锌矿勘查两个项目,分别提交铅锌资源储量60余万吨和170余万吨,直接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对纾解企业资源接续难题起到关键作用。
工作中,浩德成十分注重探索与总结地质找矿新方法、新技术,切实推动矿产资源绿色勘查与开发,实现了矿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有着30年党龄的浩德成,深知自己为何出发,在他的倡导下,“项目在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他坚信,“党的建设抓好了就是生产力,抓实了就是凝聚力,抓强了就是战斗力!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钻研劲头
作为项目负责人,浩德成砥砺前行用坚实脚步丈量秀美大地。他已参与省部级调查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地调项目3项、省级地勘项目12项,并主持了全省第二、三轮及2020—2025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地质勘查设计和地质报告30余份。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已连续多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这个话题,浩德成认为,“甘肃地形地貌起伏大,地质构造相对复杂,特定的地质环境加之极端天气影响,很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鉴于此,他坚持“关口前移、把被动灾害治理转为主动防御”的原则,充分发挥地勘队伍的公益职能,带领相关技术人员,全身心投入防灾减灾工作,有效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隐患。
近年来,他承担实施了甘肃4个县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任务,划定隐患1300余处,其中滑坡800余处、崩塌近300处、泥石流140余处、地面塌陷2处;在全省10余个县区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50余处,为地方政府科学编制防灾预案、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筑起一道坚固的人防、技防屏障。
勇攀高峰,风雨无阻的创新精神
“多走、多看、多思考,做真学问、搞真科研、出真成果”,是浩德成一贯的工作原则。他牢牢把握新时代地质工作要求不动摇,瞄准科技前沿,加强应用研究,主编的《秦岭金腰带——西成铅锌矿》《兰州市“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备受行业推崇。
“地质人的担当就是在艰苦环境与艰巨任务中磨砺出来的。”他精准对接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重大需求,积极顺应甘肃打造国家级创新中心亟需高水平科研平台支撑的现实需要,联合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成功申报西部地区首个自然资源部黄河上游战略性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为进一步强化我省地勘领域的科技自立自强与自主创新能力夯实了基础。
自1987年参加工作,30多年来,浩德成甘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搞研究、带团队,几十年如一日。他紧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充分运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专业素能,踊跃投身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地下水污染防治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为绘就甘肃绿水青山的最美底色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还被授予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
诲人不倦,奖掖后学的师表风范
师傅带徒弟,浩德成只认准一条,那就是互相学习、言传身教,“作为师傅,我不仅要带领徒弟踏实做事,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徒弟,更要教导徒弟怎么做人,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事业观。”
在浩德成的指导下,有30余名年轻人成了高级工程师。
他时常告诫青年人,“要沉下心、扑下身,对事业充满热爱,一步一个脚印,奋力把先辈们勾勒的宏伟蓝图承继下去,在新的‘赶考’路上创造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辉煌业绩。”
为了让年轻人挺过“险、累、苦、难、常”的扎根适应期,跨进“爱、钻、精、韧、恒”的成长贡献期,他凭借党员“传、帮、带、领、撑”的老黄牛作用,秉持从实、从细、从严、求是的工作态度,并结合具体工作悉心指导,帮助年轻人迅速提高业务能力,努力成为新时代地质“工匠”和“劳模”精神的传承者。
如今,只要有机会,浩德成仍坚持深入野外矿区,在勘探现场一待就是半个多月,无论是海拔4800多米的红石拉排,还是徒步60多公里的大柳沟,他总是身先士卒,一是为掌握第一手详实资料,二是在年轻人中立起标杆,进而让工匠精神鼓舞激励更多人,引领大家形成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优良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