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建设 > 地勘文化
以”西海固”人的执着追求,实现地质人的自我价值——记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金罗盘奖获得者王锦涛

发布日期:2018-12-11 09:32:17 点击次数:

mmexport1538044560988_编辑.jpg

王锦涛,大学本科学历,地矿高级工程师,现任甘肃省有色地勘局兰州矿产勘查院地质公司项目经理。参与、主持了近十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生产和科研工作。累计发现并勘查完成银铅锌矿床1处(接近大型)、铅锌矿床1处(特大型)、铜矿点2处、钨铍矿点1处,发表科技论文4篇。主编参与编写地质成果报告10份。2007年获得甘肃省有色地勘局找矿成果一等奖,2007年获得国土资源部 “全国地质勘查行业优秀地质找矿项目”称号。2012年荣获 “中国有色金属地质找矿成果二等奖”称号。 2016年荣获甘肃省科协、甘肃省地质学会“第十一届甘肃省青年地质科技奖”。 2018年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地质找矿成果二等奖”称号,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

近日,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揭晓,甘肃省有色地勘局兰州矿产勘查院地质公司项目经理、地矿高级工程师王锦涛获此殊荣。

王锦涛自参加工作以来,常年奋战在野外一线,他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孜孜以求,不断实践创新地质科学,以对事业的忠诚之心,投身于地质科研、地质生产工作中。在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和地质科研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和成果,多次获奖励受表彰。

从事地质工作近18年来,王锦涛践行“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贯穿在工作的至始至终。

2001年7月,风华正茂的王锦涛从长安大学毕业了,即要走向社会,走进他梦寐以求的工作单位。他怀揣派遣证,一路向西,终于到达了甘肃省有色地勘局一〇六队,即为现在的兰州矿产勘查院。

尽管他耳闻了当时属地化后的地勘系统举步维艰,但是,他听老师说有色地勘局一〇六队是全国功勋地质队,亚洲第二的厂坝铅锌矿是这个队发现的,心里还是有点兴奋和向往。

兰州矿产勘查院队部位于兰州市九州,经过一周短暂的安置调整,队上便派他去了地处西北边陲的祁连山腹地石硐沟,从此开始了他6年的石硐沟生活。

艰难环境苦练本领

地处祁连腹地的石硐沟四面环山,惟有一条崎岖蜿蜒小径通向玉门市。怀揣梦想的王锦涛几经周转换车,来到项目驻地,住进了他曾在电影里见到的地质队员们住的帐篷。帐篷里一张张一副副热情的迎接他的笑脸让他终身难忘,这是从事野外工作的地质人特有的,让人感到温馨而不陌生。他们就是后来王锦涛的师傅们、同事们。

当时的石硐沟生活条件很差,白天没有电,晚上7点到9点靠鱼儿红牧场发电照明。9点以后就只能上床摸黑睡觉了。

月亮透过帐篷的窗子毫不吝啬地将柔和的月光照在这位年轻人的床上,恬静而优美。不远处山上皑皑的白雪显得宁静而自然。很自然的想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想到了“西海固”人在人类最不适宜生存的环境下创造的种种奇迹。

第二天同事带着他一起去学习观测地质点,学习路线地质填图,开始了一个地质人真正的野外工作。他的学习能力极强,而将所学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更强。一月后他开始独立编录槽探素描、采样,两月后他已经可以和同事一起作坑道素描。一年后已经可以带领新同事搞地质点编录、路线地质填图和具体布设填图路线等。工作上的突出能力和谦逊低调的为人处事方式,项目组人感觉到也是看得见的,特别是得到项目负责人的赏识和肯定,经过一年多的砺练,他已经逐渐成为项目上的中流砥柱。

野外遇险受益良多

最是王锦涛难忘的是2003年的十月份,单位派他和三个同事去野马大泉检查锑矿点。从驻地石硐沟去野马大泉有七十多公里。刚启程时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吉普车一路颠簸,用了三个小时到了野马大泉。野马大泉四周高山环绕,与外界只有一条山路相通,中间腹地是可怕的沼泽地,车一不小心陷在沼泽地那就只有靠外界救援的份了。出于理解与关爱,吉普车司机好意要开车送大家到矿点。此时的路况已经非常不好,车在水冲的砾石层上面艰难前行。突然车的球头拉杆断了,方向无法控制,紧急停车商量后,决定由司机和王锦涛留下来修车,另外两名同事去检查矿点。

没有人烟的地方怎么修车?只有自己动手。司机师傅是个修理工出身,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他望着工具箱里的梅花扳子沉思了好久,终于想到了办法,将梅花扳子斩断,镶在原来拉杆的一头,扳子的另一头铆在了原来断的一头。这样车能行走了,不料车的八字轮又打碎了,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谁能相信铁铸的车子有时竟与棉花团一样脆弱。此时天空乌云压顶,眼看就要下雪了。时间已是下午4点,检查矿点的两位同事也来了。商议后大家决定:无论如何今晚必须得回驻地,一方面项目组其他人员不放心,另一方面在这大雪纷飞的夜晚荒郊野外会被冻坏,还有饥饿凶残的狼群......可车子坏了怎么办呀?还是司机师傅有办法“卸掉八字轮,挂上前加力,想尽一切办法往回赶。

十月的天气可真短,6点钟天已经黑了,车子以10迈的速度摸索着前进。由于几乎看不见路,不小心陷在沼泽地。没办法只好下车,趟着雪水寻找石头垫车轱辘,往上推车,双手已经冻僵了,感觉是不属于自己的,冰凉的雪水直往脚丫子里渗,几个人又累又饿车子根本弄不出来,前面黑漆漆的,路也几乎找不到,没办法只好就地休息。

钻进了稍微温暖一点的车里,脱掉了被雪水浸透的鞋子。拿出自己带的饼子和榨菜准备安抚一下已经饿了一天的肚子。正要大肆开吃时,有人提议说最好留着点,万一明天车开不出去,还得走回去,留些干粮吧。想着多省些汽油明天回家,车里的暖气也不敢开。就这样在车上蜷缩了一夜。窗外大风呼号,大雪纷飞,野狼在嗷嗷嚎叫,这是怎样艰难的场景啊!

第二天天放晴了,异常的寒冷,经过一夜的休息,他们使劲全身的力气终于把车从沼泽地里弄了出来,车的问题解决了,一切困难也克服了。

此次遇险,让王锦涛深刻意识到,无论作什么事情都要小心谨慎,三思而行,特别是在祁连山腹地的无人区,更要慎之又慎,同时项目组一定要有同舟共济、团结一致的精神。此次遇险更给了他在以后工作中时刻都要警醒的经验教训,使王锦涛在以后的项目管理、后勤服务以及找矿成果中做得井井有条。他带的野外勘查团队连年安全事故为零,后勤保障得力、找矿成果显著。多次受到省有色地勘局和兰州矿产勘查院表彰。

石硐沟工作的六年,是艰苦卓绝的六年,但是王锦涛坚持了下来,并从一位技术员、组长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项目负责,可谓收获良多:他成功步入社会,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学会了与人相处和团队协作;他找到了专业方向和兴趣点,坚定了要做地质人的信心和决心;他学会了野外生存技能,譬如说做饭、野外宿营、碰见猛兽如何应对等;他收获了爱情,一位蕙质贤淑、善解人意的姑娘走进了他的心田并喜结连理。

每每望着山上填图时所走的一条条羊肠小径,他内心都洋溢着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每每看到新鲜的岩石、矿石标本,他眼睛光芒四射,有没完没了的兴奋和滔滔不绝的解释,揭示岩石、矿石的成分、成因、矿化类型等来龙去脉。他配合完成的《甘肃省肃北县石硐沟铅锌银多金属矿普查、详查》项目多次被国土资源部、中国有色金属协会授予找矿成果奖等荣誉称号。而他个人也在《甘肃冶金》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论文《石硐沟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构造控矿作用分析》。

王锦涛发自内心地感谢那些师傅们无私的教诲,特别是项目负责人邓海军、尹万玉等人手把手教他记录、分层,放手让他去带组填图、编写报告。恶劣的环境虽然折磨人,但也能锻炼人、成就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炼,王锦涛的意志更加坚定,目标更加明确。他立志要做一个作风踏实、责任心强、敢于担当的地质人。

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2008年,兰州矿产勘查院任命王锦涛为项目负责人,他深知单位赋予他肩上担子的份量,深知组织对他的信任,深知自己年轻内力不够强大、管理经验不足,有很多很多亟待要学的东西。山雨欲来风满楼,重重困难似乎要压垮这位来自“西海固”的执着而又不善言谈的年轻人。此刻,他想起了远在西海固老家、上过师范学校被称为老秀才的父亲。父亲是他生活中的指南针,教导历历在目:“明天你就是国家人了,要听党的话,要听组织的话,要听单位领导的话,与同事搞好关系,工作要好好干。”“工作要好好干”这句话一直萦绕在王锦涛的脑际。在那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父亲拉扯了7位兄弟姐妹,培养出了3位教授,其历程和艰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今天遇到的困难与父辈们的相比,简直不值一提。此刻,王锦涛舒展了平日里严肃的面容,被微笑取而代之。“西海固”人执着不服输的个性在这位年轻人身上演绎的淋漓尽致。

此时的王锦涛目光不再局限在祁连山的石硐沟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而是将眼光放在甘肃省三大成矿带,即祁连山成矿带,北山铜、铁、金成矿带和西秦岭铅锌多金属成矿带。由于他负责的项目野外找矿成果突出,2013年兰州矿产勘查院决定调王锦涛任综合研究组副主任,负责综合选区、项目立项和设计编写工作,这也是院领导通盘考虑,认为王锦涛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适合这个岗位。这年,综合研究组为院里争取中央、省上勘查经费2000多万元。2000多万元可来之不易,从研究组每一个人员的眼睛里充满的一道道的血丝足以说明他们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个人负责的基金项目《甘肃省西秦岭代家庄-厂坝地区矿产地质调查》获得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的高度认可,被评为优秀。同时,他配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西秦岭铅锌多金属矿带选区,通过研究认为在厂坝地区开展国家老矿山项目更为合理。于是,在该区申请了《甘肃省成县厂坝铅锌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考虑到该项目的重要性,院安排王锦涛为项目负责,亲自负责项目的野外实施、质量管理。该项目的实施共提交铅锌资源储量170多万吨,为同期全国开展的老矿山项目中找矿成果最为显著的。该项目的实施为老矿山企业甘肃厂坝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了后备资源保障,为陇南乃至甘肃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工作做好了,荣誉也就纷沓而至。2016年,王锦涛荣获甘肃省地质学会“第十一届甘肃省青年地质科技奖”;2017年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银锤”提名奖;2018年《甘肃省成县厂坝铅锌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协会 “第六届找矿成果二等奖” 称号,王锦涛本人也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金罗盘奖称号。

光阴荏苒,当年的青葱岁月已不在,王锦涛一头乌黑的头发也献给了他热爱的地质事业。岁月浸染,铸就芳华。王锦涛在近18年的地质职业生涯中,虽然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和亲人聚少离多,但他觉得值。

面对取得的成绩、获得的荣誉,他谦虚的说:“这些成果、荣誉的取得不是我个人的努力所得,是靠团队协作,是靠单位提供的这么好的平台,靠组织的安排和领导的信任,靠同事的帮助,我是踩在大家的肩膀上代大家去领奖的。”

王锦涛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将师长、同事、亲人的帮助化为工作的动力,勇往直前。

和当年相比,他多了许多从容、淡定与成熟。四十不惑的他正逢人生的光辉年华。而今,他仍以饱满的热情,继续投入到所热爱的地质事业中。不断探索追求,穿行于戈壁大漠和崇山峻岭之间。

凭着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我们相信这位插上翅膀的“西海固”人在自己热衷的事业上会飞得更远、更高,相信他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本稿为王锦涛获得金罗盘奖之后甘肃省国土资源报约稿,由王锦涛本人执笔,张宝全修改